2月8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泰安市泰山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我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郑军教授参加会议并建言献策,以下为郑军提出的建议:
一、精准识别科技需求,打造培育一批科技项目。“项目制”的基础在于能够打造一批符合泰山区农业科技发展现实需要的科技项目,建议紧密围绕全区主导产业,精准识别科技痛点,洞察筛选所需服务的重点产业链与技术。以“项目制”招投标形式和“揭榜挂帅”方式遴选科技特派员。通过数据分析与调研,应重点围绕以下产业:泰山茶产业要着重围绕生物育种技术、茶园“云”管理技术、茶叶加工及装备研发技术等;奶产业要着重围绕数字化奶牛养殖管理系统、全混合日粮(TMR)技术、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技术、生鲜乳质量控制技术等;果业要重点围绕果树育种技术、养分速测与精准施肥技术、自动采摘技术与冷链保存技术等;粮食产业要着重围绕互联网智慧农业技术、农产品品种改良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
二、精准对接高校及科研院所,打通科技专员赋能渠道。要根据精准定位的泰山区技术、服务需求,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派出单位征集相关项目团队科技特派员、个人科技特派员派出意愿,且对于高水平技能人才或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人员,选派时可适当放宽学历、职称和工作经历等要求,组建出县域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团。同时,选派时支持组建海归专家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建立海归专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可探索将符合条件的科技服务团成员、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农业经理人、乡村就业创业服务专员、流通助理等“一揽子”纳入科技特派员选任范围。
三、精准管理促体系高效运行,推动建立激励与监督考核制度。“项目制”的持续动力源自构建以项目支持为引擎的科技特派员激励、监督与考核机制。在科技特派员激励机制上,建议学习借鉴杭州市的经验做法,为科技专员每人每年提供不低于1万元的生活补助,单个项目立项经费10-50万元,切实解决好科技特派员在资金方面的难题;在科技特派员监督机制上,要设立项目的中期考核环节,对项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对不接受工作管理且半年以上未开展科技服务活动、被列入严重失信名单和出现违法违纪行为等情况的科技特派员,取消其科技特派员资格。
四、强化乡村载体建设,为提升科技特派员综合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硬环境”。乡村是“项目制”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落地的基础场景。建议一是为科技特派员提供交通补贴及定制化交通服务,切实解决村镇间短途行程中的交通不便或交通成本问题,提升出行便捷性。二是落实镇街(村)互补性住宿方案。村里要设立简易住宿点,为特派员提供基本的居住条件,并确保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镇街要成立专门的科技服务中心,为科技特派员的办公、科研、食宿、汇报交流提供集成式精准服务。
五、深化主体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地方产业的“硬实力”。科技特派员作为“项目制”发展的主体,其“硬实力”是制度持续高效发展的动力源泉。建议一是实施科技特派员“导师制”。根据实际需要,遴选一批经验丰富的地方退休老领导或企业家等担任导师,定期深入特派员服务地进行实地指导。通过“以老带新”模式,助力特派员尽快熟悉和适应岗位职责、了解产业实际,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研究出台科技特派员“星级服务”评价体系。建立特派员服务评价制度,根据其在各村镇的服务质量、技术成果、农民满意度等指标,对特派员实施星级评定,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特派员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拓展服务场景,强化科技特派员实践与多元应用平台建设的 “硬支撑”。实践与应用平台是科技特派员交流、反馈和资源整合的桥梁。建议一是尽快建立具有泰山特色的“鲁J智慧农技平台”,涵盖信息管理与任务发布、技术交流与经验分享、实时数据支持及本地特色应用等模块,记录服务情况、任务完成度,整合气象、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农作物生长监测等实时数据,为科技特派员提供全过程数据支撑。同时,依托平台探索“技术服务的积分激励机制”。引入积分系统,农民在接受特派员技术服务时积累积分,积分可兑换农资、技术培训名额等,既鼓励了农民积极参与,又为特派员形成服务数据闭环,方便绩效跟踪和服务改进。二是设立“乡村创新孵化与试验田”。可选择性建立若干小规模创新试验田,专供科技特派员进行新技术、小众作物、特色产业等的实验和孵化。三是搭建“乡村专家在线智库”。智库可提供线上专家咨询、难题解答及技术指导服务,并根据实际需求召开远程视频会议、技术研讨会等,既提升了特派员对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又打造了科技特派员的后援团队。